动力电池“退役潮”:赛道“卷”出新高度,抢跑者们如何破局?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李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潮”正悄然临近。据预测,2025年全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78万吨,2027年达105万吨,2030年更是高达230万吨。这一庞大的退役规模,让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风口,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机遇: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多重利好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是对资源的再开发,更是对环境的保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周光敏指出,动力电池中锂、镍、钴、锰等金属含量丰富,被称为“城市矿山”。每循环利用1万吨退役电池,可减少开发原生矿产2.4—5万吨。此外,退役电池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回收利用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动力电池回收的潜力巨大。以锂金属为例,退役电池中的锂含量普遍超4%,远高于原生锂矿的0.8%—1.4%。同时,回收行业的发展还能缓解我国动力电池相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2024年我国通过回收已满足了锂、镍、钴部分需求。此外,回收利用还能帮助动力电池行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近年来碳酸锂价格的大幅跳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挑战:产能过剩与市场乱象
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风口,赛道上已挤满了“抢跑者”。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17.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中,超六成企业于3年内成立。大量企业的涌入,导致动力电池回收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电池回收年产能已达380万吨,远超动力电池的年退役量。这不仅导致企业回收价格过高、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了“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
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尚属发展初期,相关政策文件以鼓励、引导为主,缺乏强制性约束,市场不够规范。华友循环产业集团运营总监高威乔指出,存在“白名单”企业拼不过“黑作坊”的现象。一些非合规企业成本低,通过抬高回收价格获取资源,而合规企业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等方面投入较高,反而缺乏竞争优势。
引领:上海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发展地区,上海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23年末,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市政协委员、上海电力大学原校长李和兴建议,上海应抓住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机遇期,争当这一领域的技术输出者、标准制定者、行业引领者。
在政策法规层面,上海可制定适应本地实际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形成强制性回收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给予符合规范的回收利用企业资金、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在管理机制层面,上海可推进区域协同管理,构建长三角区域动力电池回收联动机制,建设全国示范性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中心。在技术突破层面,上海可支持绿色高效回收技术研发,开发循环利用新模式,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例如,2023年4月,上海首家“产学研”一体化的动力电池无害化处理企业——上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中心在嘉定区揭牌,采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退役锂离子电池带电拆解分选成套装备,能耗、效率等指标均处于领先水平。此外,上海还可加速设立技术试点项目,集中测试并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
动力电池“退役潮”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一新兴行业中,企业需要在技术、环保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政府则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上海作为先行者,其探索和实践将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经验。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风口到来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