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快评】李家超韩国之行能否推进香港加入RCEP?時間:2025-10-29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此次韩国之行,被外界视为香港争取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关键突破口。在RCEP生效近四年、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香港的加入诉求不仅关乎自身发展空间,更折射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博弈与利益重构。 从经济逻辑看,香港加入RCEP的紧迫性显而易见。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港,香港70%的货物贸易与RCEP成员进行,但与日韩两大经济体尚未签署自贸协议。2021年数据显示,香港与日韩贸易额达101亿美元,占其贸易总额的8%。加入RCEP将直接打通这两大市场的关税壁垒,使香港企业享受零关税待遇,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中转港和供应链枢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RCEP覆盖全球30%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其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条款可为香港金融、专业服务等优势产业提供更广阔的跨境协作空间。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指出,香港若能加入,有望依托地理位置优势,与大湾区共同打造“区域人民币结算中心”和“国际仲裁中心”,深化区域产业链协作。 然而,香港的加入诉求面临多重现实阻力。尽管东盟十国及中国内地已明确支持,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尚未松口。其中,韩国作为香港第五大贸易伙伴,其态度尤为关键。李家超此行与韩国政商界的密集互动,既是为争取支持,也是为化解潜在矛盾。韩国的顾虑在于,香港作为自由港可能分流其优势产业,例如半导体和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外溢风险。对此,香港需在谈判中展现灵活性,例如承诺扩大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优化跨境数字支付系统,与RCEP数字经济规则形成互补。此外,香港可针对韩国产业需求推出专项政策,如在北部都会区设立定制化产业园区,配套税收优惠及人才签证便利,以产业绑定换取政治支持。 中央政府的战略支持是香港破局的重要底牌。中国领导人近年多次在APEC、东亚峰会等场合提及支持香港加入RCEP,商务部亦表态将“积极协调各方”。这种顶层推动不仅体现在外交斡旋上,更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为香港创造实质性合作场景。例如,香港与海南自贸港的深化合作,包括通关效率提升、标准互认等,可为RCEP区域提供“先行先试”的示范案例。与此同时,香港正加速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建设,伦敦金属交易所香港交割仓库的设立,以及与巴西央行的提单电子化合作,均显示出香港在提升区域贸易基础设施方面的主动布局。 从更宏观视角看,香港加入RCEP的进程,本质上是其重塑“超级联系人”角色的关键战役。在逆全球化浪潮下,香港需平衡好“背靠祖国”与“联通世界”的双重定位。若成功加入,香港可依托RCEP框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绿色金融创新,例如发行离岸绿色债券、建立跨境碳交易机制。这不仅能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韧性,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反之,若长期受阻,香港可能面临被区域经济一体化边缘化的风险,其国际竞争力将受到实质性冲击。 当前,RCEP扩员程序已进入关键阶段。根据协定规定,新成员加入需15国一致同意,而香港的申请已于2022年正式提交。尽管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表示“相信香港能在不久的将来加入”,但具体时间表仍不明朗。李家超此次韩国之行,既是外交试探,也是利益博弈的起点。香港能否在2025年内实现突破,将取决于特区政府能否在产业政策、区域协作与中央支持间找到精准平衡点。毕竟,在这场关乎区域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中,香港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资本与产业链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