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 视频
搜索
首页 >> 头条资讯 >>今日头条 >> 民办院校遇招生难,难在哪?
詳細內容

民办院校遇招生难,难在哪?

時間:2025-08-21     作者:楚如何【轉載】   來自:澎湃新闻   閱讀

如果一所民办高校计划招收100名学生,投档人数却只有50个人,此时,招生官是把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放第一位考量,还是把完成招生人数放第一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用多想。近年来,一些招生已成难题的民办高校,它还有资格“筛选”考生吗?


今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多省份民办高校都有发生,部分高校不得不启动第三轮、第四轮,甚至更多轮征集志愿。据媒体报道,广西部分民办高校更是最后征集志愿时“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一些民办高校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在最后征集志愿时,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


不仅两广、云南,今年面临招生难题的民办高校在其他省市也屡见不鲜。其背后的原因也大同小异。


 12.jpg


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广东仍有多所民办本科院校出现“未招满”现象。


首先是部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


2023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都超过1100万人,今年甚至超过12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市场却没有同步扩大。一些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更不容易,考生填报这些民办院校的积极性也远不如从前。


笔者在温州有一位亲戚的孩子,去年已经入读某民办院校,但所读的学院、专业都不是自己理想的。今年上学期结束后,他做出决定:不读了。他的想法是,毕业后学校的一纸毕业证书也无法为他就业加分,找工作还得靠自己,还不如早些找一份工作,哪怕薪酬较低,至少节省了学费。


于是,他让父母帮着介绍了一家沾亲带故的同乡的公司,直接进厂打工了,“先工作几年,以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到职校学习需要的技术,或者有能力了,再进一个相对满意的高校,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这种情况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并不鲜见。一些原本可进入大学就读的高考学生选择放弃,早早进入社会,导致包括部分民办院校在内的高校生源减少。


其次,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不少专业是在前些年市场需求“火”的时候,一哄而上纷纷上马,比如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联网……一些“应运而生”的专业,如今已远超过市场需求,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天坑”专业。学无所用,一些考生往往避之不及。


再其次,民办高校的学费昂贵是众所周知的。年均2万元-3万元的学费,个别学校的学费甚至更高。以此保守计算,若算上生活费,一年花费要5万元左右,这对于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 —— 高考考生人数在减少,未来将给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大学招生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国内高考考生人数呈20多年总体向上的势头,在2025年迎来第二次向下的拐点(第一次是2009年-2013年)。根据权威数据,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减少了7万人。


招生困难,部分民办高校的运营也随之艰难,近几年已经出现少数民办院校“关门”或被合并的案例。不过,也不用过分担心,这些变化本就是民办教育所要承担的风险、要经受的考验。


今后,一些办学机制差、跟市场衔接比较远的民办本科院校,可能因招生原因,更加艰难。与此同时,一些民办本科院校也将迎来激活。比如,有民办高校果断砍掉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新设一些更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专业;也有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做出整体格局的调整,如一些师范院校调整为高职;还有一些民办学院取消学历教育,转而为某一个垂直群体或特定人群做职业培训。例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已经取消了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功能,转做工会干部培训等。


当下,民办高校确实面临着招生遇冷的现实,但正如一些教育专家的观点,我们不能因此而唱衰民办学校,甚至污名化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民办院校走多元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


11
更多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1、中国摄影艺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登记证号码:66005208-000-04-22-0   中国摄影家国际联合会登记证号码:66005208-002-04-22-2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登记证号码:66005208-001-04-22-1 

       2、本站是由中国摄影艺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摄影家国际联合会 、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主办 。本站所刊登信息,不代表中国摄影家国际联合会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勿经书面授权,本站所刊登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确切内容以正式文件及实际业务为准2022 中国摄影家国际联合会官方 版权所有。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 邮箱:zgsyxwtxs@163.com),以便及时删除。

网站发布文章管理及规定




城市選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青海:
西藏自治区:
四川:
河南:
江苏:
安徽:
湖北:
重庆:
贵州:
湖南:
江西:
上海:
浙江:
福建:
云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技術支持: 淘福 | 管理登陸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