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写】梭子蟹价格腰斩,为啥?時間:2025-08-19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何静 凌晨三点,杭州新农都水产市场的顶棚灯像一排低悬的月亮,照得满地银晃晃的水光。我被人流裹挟着涌向B区3号门——那里,梭子蟹的批发价已经“腰斩”到15元一斤,比往年同期便宜了一半。 “让一让,让一让!” 老陈头把外套扎在腰间,双手像铁钳一样插进蓝色塑料筐,“哗”地捞起一只八两重的公蟹。蟹壳在他指节上撞得啪啪响,水珠四溅,打湿了旁边姑娘的裙摆。姑娘却顾不上躲,举着手机冲镜头喊:“家人们,活的!20块一只!” 空气里混杂着海水、柴油和冰块融化的味道。 “今年疯了!”老陈头喘着粗气冲我喊,“第一网从舟山回来,一筐2700元直接跌到700元,第二天又跌到500元!”他指着电子秤旁的小黑板——“普货15元/斤,统货200元/筐(50斤)”,字迹被水汽晕得发毛。 再往里走,才是“腰斩”真正的起点。 凌晨1点,一辆挂着舟山牌照的冷链车“嗤”地一声停稳,尾门一开,冷气裹着腥咸的海风扑进人堆。车厢里,梭子蟹密密麻麻地爬动,像一块会呼吸的深青色地毯。 “去年一车只敢拉800斤,怕死蟹多;今年加了蛋白分离器,成活率九成以上,干脆装满两吨!”司机小梁把温度表怼到我眼前——2.3℃,海水盐度30‰,“运输时间从48小时缩到18小时,损耗从30%降到8%,价格自然下得来。” 2:47,市场广播突然响起:“连云港到港,统货12元/斤!” 人群瞬间分流,像被磁铁吸走的铁屑。老陈头急了,一把扯开嗓门:“清仓!最后十筐,200块拿走!” 我亲眼看着一个穿睡衣的大姐把筐往小推车上一扣:“邻居三家分,一只才合2块多!”她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捡到的不是螃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3:15,天快亮,价格继续跳水。 电子屏上的数字每秒都在刷新:14.5元、13.8元、12元…… 蟹老板阿斌把最后一筐倒进下水道,“扑通、扑通”,活蟹瞬间被冰水激得张牙舞爪。“不卖就得死,死了更亏。”他抹了把脸,水珠顺着下巴往下淌,分不清是海水还是汗。 4:00,市场门口排起了长队。 穿黄马甲的外卖骑手把保温箱摞得老高,箱体贴着“川A成都”的标签——冷链干线18小时直达,成都盒马门店里4两规格的蟹标价59.9元/斤,比产地贵了三倍,却仍被抢购一空。 我蹲下来,和一只挣脱出来的公蟹对视。 它的钳子上还挂着半截断网,壳面泛着青金石一样的光。或许就在一周前,它还在东海35米深的水层里横行霸道;此刻,却沦为直播间里“19.9元包邮”的背景板。 “今年为啥这么便宜?” “台风少、饵料足,螃蟹个头大,产量直接翻倍!”老陈头把最后一只蟹甩进泡沫箱,“再加上冷链提速,损耗一降,价格就刹不住车喽!” 5:30,太阳从市场顶棚的缝隙里漏下一缕橘红。 广播最后一次响起:“今日预计到货量110车,去年同期70车。” 我回头看,老陈头正把空筐一个个叠起,“咣当”声里,他冲我咧嘴一笑:“明儿还来?说不定更便宜!” 走出市场,城市的第一辆洒水车开过,把夜里残留的腥味冲得干干净净。 而我知道,在那些尚未靠岸的渔船上,还有数百万斤梭子蟹正沿着冷链的高速路,向各个城市的餐桌奔涌——它们的价格,就像今晨的海潮,一浪低过一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