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调查】千年古村“芳峪”之名引争议,古龙化石沉睡山野盼新生時間:2025-08-19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樊孝先
发自天津蓟州
近日,新闻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天津蓟州区穿芳峪镇原西井峪村(现登记为芳峪村)发现,这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村,在未征得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悄然更名为“芳峪村”,引发当地群众强烈反响。记者连日采访村民、查阅史料,梳理出一段跨越亿万年的文明传奇,更发现一块重达30吨、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第一古龙化石”的奇石,静卧山野多年,亟待保护与开发。
千年古村更名“芳峪” 村民盼恢复“玉龙裕”原名
“西井峪四面环山,九龙盘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隐居之地。”83岁的村民刘大爷指着远处的娘娘顶告诉记者,这里原名“玉龙裕山庄”,清代因村西古井得名“西井峪”。2025年初,村委会在未召开村民大会的情况下,将村名更改为“芳峪村”,引发村民集体质疑。
村民们表示,西井峪不仅拥有“娘娘顶”“玉龙山”“太上老君山”等神话级地标,更是炎黄蚩尤古战场、唐僧取经必经之路,文化底蕴深厚。“恢复‘玉龙裕’原名,对发展文化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意义重大。”多位村民联名呼吁上级部门重新审议更名程序。
古龙化石沉睡38年:专家曾估价“无价”, 村民盼“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1984年,村民在开采山石时意外发现一块长6米、重达30吨的“古龙化石”。经天津、北京等地古建专家现场鉴定,确认为“数亿年前古生物遗迹,全球罕见”。当时,北京、天津多家单位出价至30万元求购,被时任负责人樊忠拒绝。
“宁可穷,也不能卖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樊忠的侄子樊孝先回忆,当年他义务联系买家,只为给工人发工资,但得知化石价值后,全家决定“留给子孙”。2000年后,随着环保整治与反腐力度加大,古龙化石被明确列为国家集体财产,严禁私售,至今仍露天存放于九龙山麓。
近年来,随着蓟州区“合村并镇”与乡村振兴政策推进,村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块“沉睡的宝藏”。“习近平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希望古龙化石能成为全村旅游的‘金名片’。”现任村干部樊建军表示,已向上级文旅部门递交保护开发方案,计划围绕古龙化石建设地质科普公园,联动娘娘顶、太上老君山等景点,打造“亿年文明走廊”。
神话与历史交织 专家呼吁“整体保护”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西井峪村及周边至今仍留存大量史前传说遗迹: 娘娘顶:传为泰山娘娘、王母娘娘修行之地,山顶“神泉”四季不涸; 太上老君山:相传老子炼丹之地,有“指南针起源”传说; 杏花山龙凤朝阳洞:乾隆帝曾两次入洞拜师,清代后自然封闭; 织女山、牛郎山、天河:完整保留七夕传说的地理原型。
天津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教授指出:“西井峪村的神话体系、历史遗迹与地质奇观构成罕见的‘文化-自然双遗产’,建议天津市相关部门尽快启动专项调研,在保护基础上科学开发。”
官方回应: 更名程序合规,将评估文化影响
蓟州区民政局地名办书面回应记者称,“芳峪村”更名程序符合《地名管理条例》,但将“进一步评估历史文化影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已注意到古龙化石及西井峪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计划纳入“蓟州北部山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统一规划。
【记者手记】
从“玉龙裕”到“西井峪”,再到“芳峪”,一个名字的更迭背后,是千年文明与现代治理的碰撞。如何让古龙化石不再沉睡,如何让神话传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资本”,需要的不只是村民的热望,更需要制度创新与专业智慧。正如村民刘大爷所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砸在我们手里,也不能烂在山里。”
记者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图为:天津蓟州区穿芳峪镇原西井峪村(现登记为芳峪村)村景。记者 樊孝先 / 摄 图为:天津蓟州区穿芳峪镇原西井峪村(现登记为芳峪村)水库。记者 樊孝先 /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