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写】绝境逢生:被制裁5次的中国企业如何“逆风翻盘”時間:2025-04-17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何静
2025年4月17日,杭州。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忙碌不停,一批批光热发电设备正被精心组装、调试,准备发往国内外多个项目现场。公司董事长金建祥站在车间外的走廊上,望着这一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谁能想到,这家如今订单满满的高新技术企业,曾经在5次外部制裁的重压下,险些被逼入绝境?
“制裁”来袭,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2018年,可胜技术的光热发电项目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却遭遇了第一次制裁。国外技术封锁、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让公司陷入困境。金建祥回忆说:“当时,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的项目,因为缺少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整个生产线都停了下来。那种焦虑和无助,我至今难忘。”
随后几年,制裁接踵而至,累计达到5次。每一次制裁,都像是给企业套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资金链紧张、市场信心受挫、合作伙伴动摇……可胜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金建祥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想,我们还能不能撑下去?”
绝境求生,自主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然而,可胜技术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面对制裁,公司管理层迅速做出决策: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金建祥说:“我们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从全球招聘顶尖人才,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可胜技术终于攻克了塔式熔盐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建成了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其中95%以上的设备实现国产化。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
金建祥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不仅不再受制于人,还能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供应。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订单满满,企业迎来“逆风翻盘” 技术创新让可胜技术在制裁的“逆风”中站稳了脚跟,而国家政策的支持则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胜技术获得了来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投入达3亿元人民币,这些支持不仅帮助公司解决了资金难题,还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如今,可胜技术的订单源源不断。公司生产车间24小时不停运转,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金建祥说:“我们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订单不足,而是如何提高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可胜技术的展厅里,陈列着公司近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和专利证书。金建祥指着这些证书说:“这些都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也是我们应对制裁的底气。”
未来可期,中国企业展现强大韧性
可胜技术的成功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在制裁的重压下实现了“逆风翻盘”。大连宝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精细化工产品,实现了多项成果的中试验证和产业孵化;智能洗地机品牌云鲸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其产品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测评中得分最高;OPPO通过将AI技术应用于拍照、文档处理等场景,提升了在海外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故事充分证明,面对外部制裁,中国企业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金建祥说:“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中国企业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可胜技术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仍在继续。这声音,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中国企业在制裁面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