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报道】阳光玫瑰价格“跳水”调查時間:2025-09-17 原标题:阳光玫瑰“跌落神坛”:从“葡萄爱马仕”到“3元一斤”的市场启示录 ——记者实地探访济南、成都、凉山三大产区 文/本报记者 程斌 陆冯谊 徐雨珂
市场现状:昔日“贵族”跌落,价格体系崩塌
2025年9月15日,济南经十路某水果批发市场,一筐筐翠绿的阳光玫瑰葡萄堆叠如山,摊主老张正挥舞着喇叭叫卖:“ 3元一斤,不甜不要钱!” 而在两年前,同样的果子曾标价128元/斤,被戏称为“葡萄界的爱马仕”。
记者走访发现,全国市场呈现两极分化:高端商超仍以7—25元/斤销售“精品果”,但销量惨淡;农贸市场和电商平台则充斥着3-5元/斤的“普通果”,甚至出现“9.9元3斤”的促销标语。 在四川凉山,种植户吴贵艳的阳光玫瑰地头价仅2.3元/斤,“ 去年亩产值20万,今年不到5万 ”。
种植户困境:从“抢破头”到“弃种转产”
济南商河县,种植户王吉虎蹲在地头,望着未售完的葡萄叹气:“今年卖了4万斤,才回笼4000元。” 他指着隔壁改种番茄的农田说:“ 村里1000亩阳光玫瑰,现在只剩600亩。”
凉山州西昌市,电商从业者陈玉的直播间冷清异常。“ 去年69元3斤还供不应求,今年49元3斤都卖不动。” 她翻出手机里的差评:“ 齁甜没香味 ”“ 怀疑打甜蜜素 ”——这些质疑让她的店铺评分一落千丈。
成都龙泉驿区,种植大户赵柳的冷库里堆满未售出的葡萄。“ 雇人摘果每天要花2000元,再不出货就得烂掉。” 他无奈道,去年每亩净赚5万的阳光玫瑰,今年成本都收不回。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阳光玫瑰价格崩盘,主要是“三重危机”击穿市场。
首先,是产能过剩。2015年阳光玫瑰引入中国时,全国种植面积仅15万亩;至2025年,已激增至150万亩以上。10年扩种10倍,产量占葡萄市场40%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伟指出:“全国每4串葡萄就有1串是阳光玫瑰,供过于求已成定局。”
其次,是品质滑坡。为抢占市场,部分种植户将亩产从标准2400斤提升至8000斤,滥用膨大剂、催熟剂导致果粒松散、酸涩。 三是,一度流传的 “甜蜜素谣言”,让消费者失去信任。济南的一位李女士在采访中向记者吐槽:“现在的阳光玫瑰吃在嘴里像冰糖疙瘩,没有葡萄的清香。”
行业突围:有人离场,有人“向死而生”
据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国产巨峰均价4.5元/斤,是阳光玫瑰的1.5倍,却以更高糖酸比赢得市场。“10元买巨峰不香吗?” 在济南水果店,市民王先生直言。
面对阳光玫瑰"跌落”行情,种植户们也在纷纷寻求突围,有人离场,有人“向死而生”。
山东潍坊京琪农业将700亩果园改造成观光采摘园,推出598元/盒的“星空葡萄礼盒”,通过会员制锁定高端客户,从“ 种葡萄 ” 转型到 “ 做品牌 ”。
四川西昌种植户李金则是坚守派,他坚持疏穗控产,每亩仅产2500斤。“ 虽然价格跌到7元/斤,但老客户复购率超60%。” 李金指着枝头均匀的果粒说:“阳光玫瑰不是种不出来,是人心浮躁了,只有重新回到‘笨功夫’,才能赢得顾客信任。”
“农业需要慢哲学,阳光玫瑰的教训,本质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山东省葡萄研究院李勃指出,日本冈山“晴王”通过严格分级和品牌化,至今维持300元/斤高价,而国内种植户却陷入“赚快钱”怪圈。
临沂大学刘波教授建议,应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品质溯源,让消费者敢为 “阳光玫瑰”买单。 【记者采访手记】:一颗葡萄折射的产业变局
记者历时一周,在山东济南、四川成都、凉山三个产区、批发市场、电商仓库,采集样本127份、访谈农户与经销商83名,获取行业数据11组。调查证实,阳光玫瑰价格雪崩主因:产能过剩、品质失控、消费理性化三重叠加。部分产区出现砍树改种、弃采滞销现象,被誉为“农业界教科书式风险案例”。
当记者离开济南市场时,摊主老张正将最后几筐阳光玫瑰搬上三轮车。车身上“清仓甩卖”的红字在暮色中格外刺眼。他递给记者一串:"你尝尝,其实味儿还行,就是没人信了。"
一颗葡萄的坠落,折射的是整个产业的浮躁与阵痛。当"赚快钱"的冲动让位于"拼品质"的耐心,阳光玫瑰或许才能重新长出"香气",也长出中国农业该有的样子。 下壹篇新华社四问预制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