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淮河乡土编剧、施耐庵第十九世孙施福明谈文艺创作感触時間:2023-07-25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李百超) 安徽消息 近日,记者走访了安徽省淮河两岸著名乡土编剧、施耐庵第十九世孙施福明先生。 谈到文学创作的苦辣酸甜,施福明先生感慨良多。他有几分痛苦,几分无奈,又有几分自信的侃侃而谈。施福明先生说:这些年,我一直痴迷文艺创作,前段时间,安徽省蚌埠学院有一个涓泉文学社邀请我去搞文学讲座,我给同学们谈到了我这些年创作的体会!这些年,我从当一名老师到走向文化馆工作,先后拜过我们当地作家祝新义和山东高密莫言老师,跟随他们搞文艺创作许多年,请教他们写作技巧,他们说:“用心观察,长期练习,把写作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情人去爱,多阅读些经典即可!”这些年来,风里雨里,我笔耕不辍,我实践着他们的教诲和金玉良言。默默地爬格子反复练习。终于有了些成果,也取得一些新的经验!在淮北微电影协会和市作协讲座中,我给文学朋友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我的原创歌曲创作、电影小品剧本,及论文、散文和舞蹈及美术摄影等前后创作的经历!我创作的第一部电视剧《知青岁月》和中央电视台金奖小品等均获了全国比赛许多大奖,在国际上,我编剧的影视作品也获得国际二等奖、三等奖!有人说,你有什么创作秘诀吗?看你文化也不高啊,又是个残疾人。是的,我是个自强不息的励志残疾人,当初我只有初中文化。就因为家里变故.爸爸过早的走了,就上不起学辍学回家放牛了,但我一直坚持不懈的自修了30年,取得了研究生文凭,我的腿残但心不残,品德道德却不残。经常为社会做些助残公益的事!这些年,我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经验:一个人文学创作想成功,其实也很简单,对我来说,天生我材“笔”有用,那就是要发扬涂山荆山坡上家乡石榴的“扎石生根精神”和对创作热情似火石榴向上精神!我发现一颗石榴种子掉进了石缝中,仍然向上、向上,坚强顽强的生长,开花结果,创作自生辉煌!我们既然爱文学就要善于观察事物,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干一行爱一行,让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还有“能力、机遇、贵人相助”也很重要!只要你忘我拼搏了,总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更大的人生潜能奇迹!我的散文《家乡石榴》获得过全国“华夏杯”散文大赛金奖;我的励志歌曲《人争一口气》和《靠自己》获得全国金奖;我的歌曲《创业赶上好时代》获得全国铜奖;我的论文《中国远古第一首歌诞生于涂山》获得全国金奖,被编入某大学课程;我的电视剧《知青岁月》获得国际二等奖;我的电影剧本《快乐乡村》由江西电视台在我家乡怀远拍出,获得新农村电视剧全国金奖;我编排的花鼓灯舞蹈《村姑锣鼓》在华东六省一市锣鼓舞蹈大赛获全国编剧创作和组织三个第一。但在我身边的市县里个别人嫉妒红眼儿,有时连我这个二级残疾人都不放过,说长到短。我认为:“喜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我在蚌埠地区乃至皖北地区影视编剧创作行业中获得成果方面,已有42部剧本成功搬上屏幕,创作成就也登上《怀远县志》和《蚌埠市志》及《安徽文化志》和《施氏家谱》。我最近想把我们家乡人文景观,创作一部《魏庄镇志》,希望自己再接再厉,再争一口气,超越,超越,永远再超越,让那些背后的嫉妒者笑话个够,如果牙笑掉了,砸伤了你的脚面,那可是你自己的事哦?我写的歌词《人争一口气》是如何获央视全国金奖的呢?我是涡淮岸边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一个偏僻穷地方一个孤儿,由一名孤儿成长为乡土作家的,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都写进作品里!我们家乡有个周先生,在一个微信群里发泄嫉妒红眼,说三道四贬低我,黑我!许多朋友告诉我,对此我却嘿嘿一笑,因为他胡编瞎说,总有他的个人目的! 经过记者深入的了解,施福明,男。安徽省民革党员,淮河励志乡土作家,著有电视剧《知青岁月》等62部影视剧并且播出,先后创作文学作品文字680万字并且发表,曾经受到过文化部、团中央、安徽省政府的嘉奖!目前,施福明先生正和河北省编剧李百超合作拍摄一部讴歌中美民间友谊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电影《水浒长歌》。施福明先生系安徽省基层宣传干部,安徽省蚌埠雷锋驿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