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首次捕获,来自星星的神秘讯息

作者: 本报编辑部综合央视新闻 【 原創 】 2025-10-24

2025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队宣布,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探测到来自恒星黑子区域的毫秒级射电暴信号。这一突破性发现于北京时间10月1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为研究恒星小尺度磁场结构和磁活动起源提供了全新观测手段。


研究团队在距离地球约48光年的活跃红矮星AD Leo上,捕捉到一种频率变化速度高达每秒8GHz的特殊射电暴。该信号持续时间仅0.3毫秒,其频谱特征表明辐射源位于恒星表面磁场强度高达3000高斯的区域——这一强度是太阳黑子平均强度的5倍。通过对比恒星磁场模型,科学家确认信号源自黑子上方的小尺度磁场结构,而非大尺度磁场活动。


“这相当于在恒星表面安装了一台亚毫秒级高速相机。”项目首席科学家田晖解释,FAST将传统观测的时间分辨率从分钟级提升至0.1毫秒,首次捕捉到恒星黑子区电子以接近光速回旋产生的射电辐射。这种被称为“恒星打喷嚏”的现象,揭示了黑子区磁场如何抑制热对流并影响恒星活动周期的关键机制。


该成果填补了恒星小尺度磁场直接测量的空白。此前,主流方法只能获取恒星整体磁场信息,而FAST通过高灵敏度(可探测百亿光年外毫瓦级信号)和偏振分析技术,首次绘制出黑子上方星冕磁场的三维分布图。研究显示,AD Leo的磁活动周期比太阳短20倍,频繁的磁暴可能剥离其周围行星的大气层,为评估系外行星宜居性提供了新标准。


目前,FAST团队已启动国际合作计划,向全球开放10%观测时间。首批合作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团队对参宿四黑子的偏振观测,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对比邻星磁场的多周期监测。同时,我国主导制定的《射电天文保护频率国际公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为FAST保留了17.2-23.6GHz专属频段。


“每一次毫秒级信号都是宇宙写给我们的加密情书。”田晖表示,团队正联合“悟空”号暗物质卫星构建多波段观测网络,计划2026年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将实现与FAST的毫秒级时间同步。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参与,使射电暴分类准确率达98.7%,分析效率提升200倍。


此次发现标志着人类首次直接“听”到恒星黑子的磁活动心跳。随着FAST持续解锁深空奥秘,太阳系外恒星磁活动研究或将迎来颠覆性突破,为寻找宜居行星和理解宇宙磁场演化提供关键线索。


11.jpg


阅读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取消
技術支持: 淘福
  • 首页
  • 手机版
  • 电脑版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