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辉!天安门城楼国徽“安徽造”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背后的“岳西故事”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张晓石 黄珏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镜头掠过天安门城楼,一枚直径达2.4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鲜为人知的是,这枚刚刚于今年6月24日换装的新国徽,出自安徽安庆岳西县老区人民之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五枚国徽。
新国标“上线”,老区企业临危受命
今年5月,天安门城楼启动例行维护检修,同时需更换执行2025版《国徽》国家标准的全新国徽。新版标准首次引入3D数字模型、耐候测试等30余项技术参数,对色差、材质、弧度提出更高要求。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某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成为唯一承接任务的企业。“老区人民有打硬仗的传统,这次我们也要为国家把国徽做到最好。”企业负责人王劲松回忆,接到任务当天便成立30人专班,调集10余名省级工艺美术师,全程采用手工锻造、錾刻、鎏金等传统技艺,同时融入激光精密测量、纳米级防锈涂层等现代工艺。
45天“啃硬骨头”
按照常规测算,制作周期需60天,而天安门管委会给出的时间只有45天。
设计阶段,技术人员连续72小时对照国标文件,完成3D建模、有限元受力分析;选材阶段,最终选定航空级高强度铝镁合金,确保50年不褪色、不变形; 锻造阶段,老中青三代工匠三班倒,手工锻打上万锤,只为让五星棱角更加锐利;鎏金阶段:采用非遗“火镀鎏金”技艺,黄金含量精确到0.01克,保证色泽历久弥新。
6月15日凌晨,最后一遍抛光完成;6月18日,国徽通过公安部、国家标准委联合验收;6月24日4时47分,伴随升旗仪式,新国徽在吊车的精准吊装下稳稳嵌入天安门城楼正檐中央。
“看到亲手做的国徽出现在直播画面,我们热泪盈眶”
9月3日阅兵当天,岳西县莲云乡综合文化站里座无虚席,30余名参与制作的工匠和他们的家属集体收看直播。当镜头定格在国徽特写那一刻,车间主任刘会群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是我们老区人民送给祖国最好的礼物!”
岳西县是革命老区,曾是红二十八军重建地,被誉为“红色摇篮”。此次国徽制作,岳西县以“零利润”完成任务,却为当地留下一座“国徽精神”研学基地,未来将对青少年开放。
从“沈阳造”到“安徽造”——国徽背后的时代足音
1951年5月1日,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登上天安门城楼;1970年、1999年、2009年、2019年先后四次更换,材质从木质、铝合金到合金钢不断升级。如今第五枚国徽回到革命老区人民手中,既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也折射出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的蝶变。
“国徽是国家的名片,更是民族的勋章。”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国徽将在未来重要节庆、外事活动中继续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