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了“北京模式”時間:2025-09-12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李伟)北京消息:2025年9月12日,北京市发改委在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专题论坛上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标志着“北京模式”全面启动。该模式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全链条,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政策支撑、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北京加速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在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累计产出329项重大成果,突破51项“卡脖子”技术,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集成千P级算力集群,通过国产芯片适配和虚拟仿真技术,助力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落地。数据显示,全市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理想汽车、银河航天等企业通过“AI+制造”模式实现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小米SU7生产线每76秒下线一辆整车,刷新全球智造速度。
针对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的衔接难题,北京创新构建“市-区-企业”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攻关基础科学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依托北京智源研究院等机构,形成“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机制,推动通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产业化。生物医药领域则通过三医联动专班机制,加速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入该量级的城市。
政策支持体系同步升级:双15%税收优惠吸引企业落户,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年促成技术交易超千亿元。区域协同方面,京津冀共建“六链五群”产业生态,小米汽车“北京研发-津冀智造”模式带动区域内45家零部件企业融入供应链,氢能、工业互联网等六条产业链实现跨区域技术共生。
“北京正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竞争力’跃升。”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组建战略科学家、企业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前瞻布局未来制造、脑机接口等20个未来产业,力争到2027年形成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随着30万平方米孵化空间和百亿元天使基金投入运营,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科技向实”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都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