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评诗人司品修精品诗歌《黑色的诗情——写给壮年七台河矿区》時間:2025-07-05 恢宏伟美的矿区创业者开发史 激情飞跃的煤城采光人交响乐 —— 评诗人司品修精品诗歌《黑色的诗情——写给壮年七台河矿区》
郑洪亮
司品修的诗歌是当代七台河文坛上的奇迹,也是黑龙江和北中国诗坛上的奇迹。
在龙江文苑中和北中国诗坛上,我读过许多描写七台河矿区开发创业的优秀诗篇,也读过许多七台河作家和黑龙江作家讴歌七台河、赞美七台河人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诗歌杰作,这些作品有的以感情真挚见长,有的以文采华美出色,有的以艺术视角独到取胜,有的以反映生活视野新颖见奇。但是,这些作品给我的总体感受和诗情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和极为强烈的,这也许是我对艺术家的们的希望与期望值过高所致。
我始终认为:浅唱低吟固然有她的独特神韵和本色魅力,而黄钟大吕式的澎湃激越更令人心驰神荡,那种跨越时空与历史经纬的浩气,那种强烈的震撼心灵与思想的力量,犹如狂飙扫除云雾,宛然火山猛烈的喷发,这种力量如长江纬地银河经天。我明白,我是一直在强烈的期待中渴望一篇史诗般宏大伟美乐章的诞生,我一直在焦急的状态里渴求“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鸿篇巨作的横空问世。
我承认,我是幸运的。是本土诗人司品修让我的这种渴望和期待得到了精神与艺术上的满足。从1999年9月在七煤集团公司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选《世纪回声》上,我读到了当代著名诗人司品修的诗歌精品杰作《黑色的诗情——写给壮年七台河矿区》,这首诗歌以其夺人的横溢才华,以其不可征服的回肠荡气,以其特有的高瞻远瞩和大家手笔,在当代中国诗坛上独占一席、独树一帜,从而满足了我们对精品诗作的期待感与强烈的经典阅读欲。
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是一首张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因为她鼓舞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煤城建设者与矿区开发开放创业者的斗志与不朽的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所谓“腹有诗书语自华,胸含浩气辞赋美”,这首长诗突出的艺术美表现在作品的多方面和多领域。她崇高、伟美、深厚、博大、深广。作品的艺术视角与思想视野,雄揽了七台河市近半个世纪开发建设的历史。在时间的跨度上,诗作从二十纪纪初的起点写到二十世纪末(1999年),诗人的笔力与才华,容括了共和国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和沧桑的缩影。大背景、大容量、大跨度、大主题、大气势,这“五大”特色总括融汇于一首诗的五大交响乐章中。笔力雄健的司品修,以他诗人雄奇的思维与百炼成钢的艺术才华,把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41年的历史岁月,描绘、浓缩在144行的诗句中,浓缩呈现于“梦幻、创业、徘徊、腾飞、高度”这五个分主题与各部分之中。从整体上观照全篇,“五部乐章”围绕一个宏大的主线——七台河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在全诗的结构上,每一主题和每一乐章既独自成篇又联结成一个核心主题。全篇的五个乐章以“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合构建成一座完美的诗艺“金字塔”,巍峨地矗立在当代诗歌大家族的森林中,以其伟岸壮美的英姿屹立于艺苑沃土和中国龙江当代诗坛上。
从全诗的整体结构上审视,长诗在整体上起伏跌荡,首尾完美地结合、呼应,而在气势上往复回环、波澜壮阔、汹涌激荡,在饱满中见迂回,发展中现峰峦,恒久里见腾跃,流淌中见奇峻。从初读全诗到包揽通篇,每重读这首诗,都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激情汹涌、回环绵长的气势。我至今还依然记得刚读这首诗带给我们的那种强烈不可抑制的震撼力和警策力,依旧清晰的记得诗篇本身和为读者展现出的深广思想维度和伟美的艺术深度。我个人以为:在全篇气势的把握与感情的升华上,这首诗与拉丁美洲诗人聂鲁达的《马丘比丘高峰》相比也是可以寻到共同点与比较点的。
请读这样的诗句:
“挖掘光明的人 常常为了光明而远离太阳 开采温暖的人 常常为了温暖而面对寒冷” ……
还有这样的诗句:
“土地对耕耘者以慷慨著称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无私和公正” ……
这样的诗句,就是把她单独从作品本身剥离出来,其语言学上的哲理美和文化学上的思想美,都是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或格言独立存在、解读与诵读的。 在这首诗中,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同整篇的思想感情交融运用的得心应手;语言的锤炼与思想感情浑然一体水到渠成。不必说通感、双关、比喻、谣曲的化用自如呈现,不必说对仗、排比、比拟、象征等绚丽多彩的才艺相互交织。 如果不是诗人具备了深厚、充分的艺术积累和艺术涵养,如果不是作者对鲜活的现实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如果不是作者对故乡、家乡、故园的无限眷恋,如果不是作者对矿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火热的深情,那么,诗人就不会描绘出如此浩气长虹般的艺术画卷。
整首诗作通篇洋溢着艺术之神的钟爱,传达着不可言喻的灵动、大气、深远、辽阔。她集文艺的酒神精神、思想的自由精神、美学的悲剧精神于一体,她具表现、讴歌、反思、赞美的思想感情于一炉,以弘扬创业进取为主旋律,这样的博大的主题与豪迈激昂的声部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体现了主流文学的人民性和党性,体现了党的文艺方向和文艺方针倡导的“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要求,这首长诗是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嘹亮号角,是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钻石”与“白金”。 作者:郑洪亮,常用笔名寒山雪。1964年生人,大学文化,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作协会员,七台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至今已在中外、港台报刊及网络上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文艺评论、文论50余万字。荣获全国、省级文艺类、社科类征文与大赛奖项30余次,有文艺著作《文艺美学与文学研究》出版。1996年,诗歌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金库(中英文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