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米价疯涨54年最高!“米荒”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時間:2025-05-27 今年以来,日本国内大米价格持续飙升,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日本总务省5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日本大米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98.4%,创下自197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一现象不仅让日本民众感到震惊,也让外界对日本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 日本政府将米价上涨归因于2024年夏季极端高温导致水稻歉收,以及疫情后旅游业复苏、餐饮业对大米需求激增等因素。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农业政策。自1971年起,日本自民党推行“减产政策”,通过发放补贴限制水稻种植面积,鼓励农民转种其他作物或休耕。尽管该政策在2018年被名义上废除,但日本农林水产省仍在发放“适当生产量”指导指标,继续通过补贴诱导农民减少种植。 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协)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农协掌控着日本约90%的大米交易量,通过“低买高卖”垄断市场。此外,农协与自民党关系密切,形成了“政—官—农”权力三角,影响着相关立法和政策走向。这种利益捆绑导致政策难以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大米供应的紧张局面。 为缓解“米荒”危机,日本政府自今年3月以来分四次累计投放了41万吨储备米,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日本农林水产省5月20日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底,真正流入零售市场的储备米仅有7%。农协通过竞标收购了其中95%的储备米,并囤积了约20万吨,形成了“政府放粮、农协囤粮”的现象,使得储备米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 日本新任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表示,政府计划直接将储备米卖给零售商,而非像之前一样拍卖给中间商,以平抑米价。此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将储备米的投放方式改为“随意合同”,以便更快地将大米投放到市场。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米荒”问题,还需对日本的农业政策和体制进行深刻改革。专家指出,日本需要打破农协的垄断地位,调整不合理的“减产政策”,并逐步开放大米进口市场。 此次“米荒”危机不仅暴露了日本农业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也凸显了在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未来,日本需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寻求更加灵活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粮食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