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時間:2023-11-01 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 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刘晓东)北京消息:继9月14日在湖南省耒阳市举行新书首发仪式后,湖南“80后”女作家尹红芳写作的国内首部系统讲述红军后代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近日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下,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出席并致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创联部副主任李朝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总经理张金龙、常务副总编辑刘凯,以及李炳银、张陵、王晖、张子影、佟鑫、周伟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出版方代表,就该书的时代价值、人物塑造、创作特色等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由中国报告文学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主持。
《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是女作家尹红芳蹲点瑞金三个月、走遍瑞金十七个乡镇、走访百余名红军后代而创作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作品跨越百年时空,生动还原了革命红军的生命传奇,深度勾画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以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史实书写了一部红色基因的赓续史,一部改革开放的创业史,呈现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发展史。 施战军在致辞中表示,《杜鹃红》的意义首先在于提示我们关注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如何在前代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写出具有自身独特气质、又和时代联系紧密的精品力作。在此方面,这本书具有标志性意义。尹红芳有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她关注时代的内在意蕴,并用这种意蕴来同构作品,从真实而细腻的小角度切入,拼贴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写了赣南地区的丰富的人物群像。《杜鹃红》是一本壮阔而又深情的书,很好地处理了年轻人与红色革命历史之间的关系,作者笔下既是赓续红色革命江山的故事,也是当下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故事,呈现出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给予我们很多启迪。
徐剑认为,尹红芳用三个月时间认真采访,挖掘积累了好的故事和细节,这些扎实的采访让作品品质获得了报告文学界的认可。报告文学是一种经历和经验的写作,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思想性,作者用故事呈现出自身的历史观,书写了红军革命后代的命运,作品可读性和文学性都较强。
李晓东谈到,《杜鹃红》填补了书写赣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文学作品的空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具体产业发展、帮扶政策中贯穿着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传承和发扬,是一部超越同质化书写的优秀作品。
李朝全谈到,作者对题材的把握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巧妙地将瑞金从革命时期到当下乡村振兴和时代巨变相勾连,将三代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让读者看到人民江山不变色、红色精神不褪色、革命血脉代代传、共同富裕理想能够实现这种一以贯之的理想传承。
张陵认为,本书作者的问题意识很强,作者以问题为导向,敏锐地把瑞金这样一个红色革命老区的当代发展放置在历史与当下交织的语境当中来展开书写,最后落脚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既有政治高度,也有文本说服力,也有文学审美性。
李炳银认为,作者以这部作品表达出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之后不忘牺牲人精神的不忘初心,这是很有价值的文学书写。作者在革命历史与当代乡村现实之间找到很好的交汇方式,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王晖表示,这本长篇报告文学视角独特,将乡村振兴和红军革命后代相联系,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革命历史相结合,呈现了红军革命的初心、乡村振兴的信心以及复兴未来的雄心,为乡村振兴题材的报告文学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
“报告文学的写作,诚实和真实是互为依托的生命线。诚实与真实是严格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境界。很欣慰看到一个年轻作者采访如此诚实又恳切。”张子影如是评价。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她把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细腻的文字编制在本书里,像一曲众生合乐的大合唱,歌颂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中国乡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梁鸿鹰总结认为,作者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年轻力量,值得欣慰。作为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尹红芳既书写了共和国红色历史的宏大叙事,也书写了在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中具体的年轻人的故事。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报告文学创作者,尹红芳的视角很独特,意蕴内敛,采访扎实,作者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内在的革命理念和情感价值生动地传达出来,“革命情感都是从人物内部散发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先搭建框架,再补充材料的写法。因此格外吸引和打动读者。”
尹红芳对现场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她谈到自己的创作初衷来自对同乡革命烈士伍若兰的英雄事迹深深触动,“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令她和她的战友背井离乡,这种精神是否被深刻凝集并薪火相传,这种力量是否转化为新时代建设巨大动力?”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她蹲点瑞金走访了瑞金17个乡镇、近200个村庄,完成了这部作品。她谈到,革命先辈孜孜以求的复兴伟业,应当在当下社会人心中、每个普通建设者血脉中深刻牢记,并为之践行。 |
|
|